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用機器人來延伸人類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有23個定義,我的定義就是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的體外延伸。
——李德毅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思想永存
在日常生活中,你真的有時間坐下來觀看1983年圣誕節(jié)的8小時家庭視頻錄像嗎?
現在想象一下,你可以站在廚房里,大聲呼喚已故的母親,然后立刻得到她的回答?!澳苈牭轿覀兯鶒壑说穆曇羰且环N美好的感覺。”這段話出自詹姆斯·弗拉霍斯(James Vlahos)——一名AI對話設計師。
由他和索尼婭·塔拉提創(chuàng)立的HereAfter是一家致力于將人類的記憶永久儲存在云服務器并可以實現與其對話的初創(chuàng)公司。現在,他們似乎已經簽下了第一個客戶。
現年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Andrew Kaplan)已經決定成為一個 Andybot——數字人,被永久儲存在 HereAfter 的服務器上,只要互聯(lián)網存在,他就能得到永生。
20多歲時安德魯是一名戰(zhàn)地記者,作為以色列軍的成員參加過六日戰(zhàn)爭(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后來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再后來,成為一名多產的間諜小說家、好萊塢劇本作者。
如今,當這位78歲的銀發(fā)老人和結婚39年的妻子在加州棕櫚泉郊外的一片郊區(qū)綠洲中休閑的時候,他意識到,他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夠接觸到這些故事,即使他已經不在人世。
除了音頻,HereAfter 也在開發(fā)可以讓客戶同親人的虛擬形象進行互動的技術,利用如今的 AI 以及混合現實增強技術,這一愿望應該很有可能實現。
生命面前每一秒都珍貴
英國牛津大學發(fā)布新研究成果顯示,研究人員基于 AI 開發(fā)出了一種新工具,可在心臟病發(fā)作前至少5年就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屬于這類疾病的高風險人群。
目前,如果一個人出現胸部疼痛等疑似心臟病癥狀時,傳統(tǒng)檢測方法主要依靠對冠狀動脈掃描結果的判讀,但這種方法有時并不一定能檢測出病患未來會否心臟病發(fā)作。
該校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對大量的血管掃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開發(fā)出的一種全新生物標記物,能夠識別出為心臟供血的血管周圍間隙出現的異常,如發(fā)炎、瘢痕等可預示未來心臟病發(fā)作的跡象。出于機器學習的特性,加入的掃描數據越豐富,預測就越準確。
領銜該研究項目的牛津大學教授哈拉蘭博斯?安東尼亞德斯說,利用人工智能開發(fā)的這個新工具能夠找到人們血管周圍的“壞”特征,這在早期心臟病風險檢測方面具有很大潛力,讓醫(yī)護人員能夠提前為病患采取預防措施。
瀕危動物的隱形翅膀
近日,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和馬薩諸塞大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科學家研究出一種能夠將雷達圖像中的鳥類與降水區(qū)分開來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美國國家氣象局的 159 個地面雷達網絡時常能觀察到它們的飛行,且能通過發(fā)射微波脈沖并測量反射。然而,生態(tài)學家一直在努力利用由此產生的巨大數據集,但卻無能為力。
研究人員稱該人工智能工具為 MistNet,在精細網絡鳥類學家用來捕捉遷徙鳴禽之后,不僅可以幫助進行分類任務,還可以用來估計鳥類的飛行速度和交通率。據估計,每年有數千萬只鳥在冬季進行遷徙飛行,通常在夜間飛行。
動物也用上了人臉識別
最近,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fā)出新人工智能軟件,用于識別和跟蹤野外個體黑猩猩的面部。根據發(fā)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的新論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ed to recognize primate faces in the wild》,新軟件將使研究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能夠大大減少分析視頻片段的時間和資源。
能夠檢測、追蹤和識別黑猩猩的人工智能可以使在野外研究動物更有效率。
研究人員使用23只0~57歲的黑猩猩共計大約1000萬張面部圖像訓練深度神經網絡,最終研發(fā)出該軟件。
借助 AI,科研人員可以減少跟蹤動物所需的時間,從而更高效地分析黑猩猩及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行為,同時也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偷獵者的傷害。最終,該軟件在光線暗、目標物運動的情況下也可能精準跟蹤目標物。
未來可期
近日,來自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一種有效算法能夠以超過90%的準確率預測復雜化學反應的結果,且優(yōu)于訓練有素的化學家。該算法還向化學家展示了如何確定目標化合物,就好像“化學GPS”一般,指引化學家達到其想要的結果。
有機合成是藥物化學中的關鍵絆腳石之一,通過化學方法可以將簡單分子合成復雜的有機分子,但合成可以說是通過反復試驗來實現某種結果的藝術。有了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快速從數百萬種已有的化學反應中提煉有效信息,總結出反應模式,而人類化學家則無法做到這點。
這兩項研究結果發(fā)表在 ACS Central Science 以及 Chemical Communication 期刊上。
MIT 研發(fā)出磁控線性機器人
用途前景廣泛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研發(fā)出一種新型機器人:磁控線性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有望在患者發(fā)病 90 分鐘的“黃金時間”內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避免造成永久性腦損傷。
線狀機器人為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但是團隊一作 Yoonho Kim 表示,機器人還在進化中,團隊希望機器人可以實現遠程控制,醫(yī)生不必靠近放射源,也能在復雜血管中進行手術。這樣一來,醫(yī)生不必承受射線輻射帶來的困擾,而且在醫(y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qū),患者也能得到及時治療。
此項技術的相關研究論文《Ferromagnetic soft continuum robots》已經發(fā)表于最新一期的《Science Robotics》上。
來源/百度AI(侵刪)
制作 / 付新
新經濟 · 新科技 · 新文化
推薦閱讀:蘋果7和蘋果8哪個好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